----------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Yuk Hui <huiyuk(a)gmail.com>
Date: Apr 29, 2006 4:05 PM
Subject: Wikipedia in <Asian Weekly>
To: Hui Yuk <huiyuk(a)gmail.com>
*網民自主成就維基百科 .許煜
*《亞洲週刊》二十卷十八期
免費的維基百科是互聯網上的新浪潮,代表著全球的線民經過理性建立一個有序的空間,在那裏沒有國界限制,也沒有個人能力的高低,任何人都有權利分享自己的知識。在這個虛擬的空間,權力被極度淡化,每個個體的話語都可能被推翻,也可以隨時去推翻其他個體的任何語言,但理性的秩序在個體間的互動和消長中逐漸建構起來。網上民間社會成就了維基百科,維基百科也同時為互聯網的發展路向埋下了契機。
---------------------------------------------------------------------
三十八歲的陳霆住在德國的小城美茨因,零三年在電腦雜誌看到一篇報導後,這名IBM程式設計員每天總會花兩三個小時在這個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的網上百科全書上。
在地球的另一端,二十九歲的臺灣律師鄧傑,零四年六月也是看到關於這個網上百科全書的報導後,為之著迷,每天花兩小時在那裏參與編輯,熱心解答會員的版權法律問題。
在鄧傑的對岸,一個有著全球最強大防火牆的國家,三十三歲的化學工程師時昭,每天總繞過中國的封鎖,花上三、四個小時編輯這個網上百科全書,至今編了近兩萬條。這就是維基百科。
網路將這些志同道合的人連在一起,如同將四處散佈的知識集結,滾雪球似地壯大。他們合力編輯的中文維基百科,已經有六萬二千個條目(Articles),不過在全球二百種語言的維基百科全書中只占第十二位,頭三位是英文(近一百一十萬條目)、德文和法文,英文維基百科的總字數是大英百科全書的六倍。
二零零五年十二月,英國《自然》(Nature)雜誌在大英百科和維基百科中各抽取相同的科學條目交給專家比較,結果顯示兩者不相伯仲,全部條目共有八個嚴重錯誤,兩者各占四條。對此,大英百科全書不肯直接評論,但其發言人卻嗤之以鼻。
二零零零年三月,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雇用拉裏.桑格博士(Larry
Sanger)編輯免費的網上百科全書。零一年初,拉裏向威爾士建議採用維基(Wiki)軟體。維基允許每個人都有修改百科全書內容的權力和自由,結果隨著志願參與人數的增加,英文維基也由零變成現在的一百零八萬條。
一個自由的百科全書,會讓人有兩個疑慮,其一是立場能否保持中立﹔其二是參與者魚龍混雜,條目不一定專業、正確。例如維基百科就出現過數個頗具爭議的例子,其中一個就是將《今日美國》(USA
Today)前總編輯塞根.塔勒(John Seigenthaler)
和前總統甘乃迪(J.F.Kennedy,甘乃迪、甘迺迪)的謀殺案扯上關係,該條目在維基百科維持了四個多月也沒人作出修改,最後塞根塔勒自己在《今日美國》撰文抨擊。另一個就是《華盛頓郵報》揭發一些美國國會議員讓手下在維基百科上大肆篡改自己的個人簡歷,將自己描繪成時代的精英,並毫不留情抹黑政敵,例如共和黨參議員柯本被說成「國會中公認最討人厭的參議員」,而弗吉尼亞州議員坎特則被形容為「聞起來像牛糞」。
網路之上如何維持理性﹖二十一歲的香港中文大學學生盧榮基是維基的活躍分子,每天起碼在那裏呆三、四個小時。他表示在維基百科全書,會儘量包括各方面的論點,以達到不偏袒任何一方。如果對任何條目有爭議,便以投票及協商的方法解決。試過有一次寫棒球賽的條目,臺灣和中國大陸均有出賽隊伍,大陸稱臺灣的代表為「中華臺北」,但是臺灣人則堅稱「臺灣隊」或「中華隊」,兩地的維基人爭執不下,最後折衷的辦法就是繁體版上出現「中華隊」,簡體版上用「中華臺北」代替。當然,網友的惡意破壞也有不少,特別是當線上的編輯人數較少時,往往讓人有機可乘,不過經他勸說無效便會封鎖對方的IP地址。
「維基也有聲明自己只是一個入門的百科全書」,鄧傑為維基百科辯護說,「而且有些知識,我們現在也不能肯定是不是正確,還需要時間的考驗。維基的好處,就是可以集腋成裘,而且相比其他百科全書修改錯誤時,要經過許多程式,在維基,我們能即時修訂」。
五年之間,維基百科吸引了許多死忠的追隨者,他們稱自已為維基人(Wikipedian),而在中國大陸,他們則被稱為「維客」(wikier)。他們在各地成立自己的分會,中文維基也將於八月底在香港舉行中文維基大會。「我覺得自己能有些東西可以留傳後世,很自豪。第一次編輯德文的維基百科,有一條關於鳥的條目,寫得很簡單、很好笑,它只是說鳥有兩隻腳,兩隻翅膀,一個喙,到現在它變成了一條很學術性的條文,看了覺得很興奮。」不過現在陳霆已經減少撰寫條目,因為覺得編輯的責任更重要。
鄧傑覺得維基吸引人的地方是讓自己變得像一個國際化的人,參與維基百科,不但開闊了自己的眼界,跟其他人分享知識,而且可以認識到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去年八月他參加了在法蘭克福舉行的維基大會,就住在一位素未謀面的德國朋友——陳霆家裏。四月初,威爾士訪問臺灣,鄧傑就陪這位新朋友到處跑。
使用者心理上的滿足使維基不斷壯大。從技術上解釋,維基也標誌著Web2.0的里程碑。Web2.0的概念來自科技公司O'Reilly Media的總裁Tim
O'Reilly。簡單來說,Web2.0肯定了人和互聯網的關係,使每個人都有權力去參與網上的活動及創造資源以供分享,如網志、維基等。
在Web1.0的年代,人們只能是一個旁觀者,參與網上的活動有一定的技術門檻。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酈安治將Web2.0歸納為四個主題,分別是「創造力」、「集體智慧」、「用戶為本」及「版權/反版權」(Copyright/Copyleft)。前三者從字面上可以理解,Copyleft
指的是一種反抗版權法造成知識監獄的協定統稱。例如,所有維基百科全書上的知識都是自由、免費的,在GNU自由文檔協定下發佈,但是這種Copyleft
會延續下去,使任何人都可以將其用作商業用途,但不能宣告自己擁有該作品的版權。
維基百科的成功代表了這樣一個理性建構的互聯網空間,同時也象徵著互聯網上權力的平均分佈,使知識的集結和分享變得更方便也更快捷。
中文維基百科發展迅速,零四年六月剛突破一萬條目,零五年六月就升至兩萬,至今年二月,已翻了兩點五倍,突破五萬,威爾士也期望中文維基能在不久的將來進入三甲。現在編寫中文維基的主要是台、港和大陸的使用者,最活躍的接近三十至四十人。在維基這個自由社群裏,中文維基特別之處在有幾個方言版本,如零四年開通了閩南話維基,是第一個中文方言版,今年三月十五日廣東話版維琪也隨之出現。但中文條目無論在質還是量上仍然跟英文有很大距離,鄧傑解釋「因為英文維基人多,且有很多專家支持」。
維基百科於零五年十月第三次被中國政府封鎖。第一次發生在零四年的六四前夕,時昭寫信經網路營運商轉交中國政府求情之後,維基不久就解封。第二次只封了幾天,估計是意外。而現在的這次已持續了半年,中國政府沒有承認,也沒有解釋維基被封的原因。時昭再次走訪網路中心,但對方表示愛莫能助。
「維基百科的伺服器放在全球四個地方,中國政府封的是南韓的伺服器,其他三個伺服器都倖免,不過用戶要懂得怎樣代理另外三部伺服器的IP地址才能看得到。」時昭頓了頓,「不過被封之後,中國內地的註冊人數少了很多,反而很多海外異見分子趕著註冊,因為他們將那裏當成了反中國政府的根據地。」
中國政府的封鎖無疑阻礙了維基百科的發展,一個有十三億人口的國家參與中文維基的人數居然只跟只有七百萬人口的香港相若,似有點可笑,不過最大的遺憾恐怕還是這個國家拒絕了它的人民獲得免費的知識。
「我覺得封鎖是個錯誤的決定。不過,我們真的完全沒有辦法。」鄧傑的聲音有點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