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玩伴家见过一部繁体字《辞海》,那真是让人垂涎三尺。这么好一部书,朋友家却丢在柜子里不管,惹得我经常借故去翻翻。后来到书店买书,总想着抱一本回家,只因价格太贵,不敢下手。直到多年以后,有朋友以折扣价买下送我,这才了却一桩心愿。
可这部缩印本《辞海》,从此也躺在书架上睡觉了。到现在为止,我使用《辞海》的机会不超过十次。我不像有些人那样拿《辞海》当书读,而且有了维基百科等在线辞典,就更加用不上了。我在手机上装了维基百科的在线版和脱机版,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随时查询。
以维基百科为主的在线开放式辞典,实在给了《辞海》等传统辞书沉重一击。相对于《辞海》,维基百科收录词条不仅全面,而且更新。这是传统辞书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的。比如季羡林先生刚逝世,一会儿就有人写入维基百科相关条目。(据称旧版《辞海》还没有收入季羡林)还有,维基百科的很多条目特别是人物类,也要比《辞海》的解读更为客观。不错,《辞海》也是有“意识形态”的。这使得《辞海》对一些人物的评价跟不上“时代变化”,因而不得不一再修订。
这么来看,对于《辞海》这次的修订出版工作,似乎没必要过多关注。有消息称,这次《辞海》的修订,词条改动幅度超过全书的三分之一。显然,新版《辞海》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和时代接轨,以保证其作为工具书的实用性。不过,新版《辞海》在收录“鸟巢”、“水立方”等大量新词汇的同时,并未收录“超女”等时尚词语。这件事情引起了一些争议,比如有观点批评《辞海》不够“海纳百川”。
我倒认为,对于《辞海》拒收录“超女”等词汇,用不着表示遗憾。《辞海》不收“超女”,难道就会阻碍人们了解这个词汇?当然不会。像“超女”这些词,进不进辞典本来就不会影响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流通”和使用。如果想从辞典中获得更为准确、全面的了解,那也该看维基百科才对。实际上,《辞海》等传统辞书的“现代使命”,关键不是和维基百科比快比新鲜,而在于保证其工具书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树立其客观性、稳定性及权威性。
这就是说,《辞海》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对时代变化有所反应,否则就丧失了其作为工具书的主要功能;另一方面,《辞海》还不能过于赶潮流,否则其稳定性会大打折扣——不断地收入新词,就意味着要不断修订辞书。从这个角度看,《辞海》方面所说的“(超女)这些词汇能否长期流行还要继续观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基于同样理由,似乎也不必急于收录“动车组”、“鸟巢”等词语。既然《辞海》有只收已故人物的惯例,在对待其他词条上,不妨一律采取“冷处理”办法。这些问题,反映的是《辞海》的编撰原则,其实只要明确的话并不难解决。
面对信息时代,传统辞书的工具性无疑会受到影响。但这并不是说,有了维基百科就可以把《辞海》扔掉。至少在许多人看来,《辞海》等传统辞书的权威性还是维基百科等网络辞典所不能及的。所以,新版《辞海》所要做的是强化其优势,而不是拿自己的弱点来和维基百科比拼。当然,《辞海》还可以推出电子版、在线版(据称已有类似计划),以解决“数字化生存”的困境。特别是,《辞海》电子版应当完整地保留旧条目,使之成为一种历史和时代的记忆。不定到了哪一天,这反倒是《辞海》之所以能够继续存在的最大理由。
2009年8月18日